
李七月这姑娘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个小县城里,家里条件一般。从小她就对电视里的播音员着迷,那时候家里电视机还是老款的,她就天天对着镜子练口型,练到嗓子哑了也不带停的。高考考上中国传媒大学,这对她来说是转折点,专业对口,学得也带劲。 毕业没多久,就进了辽宁电视台,从基层新闻做起,那时候她还年轻,二十出头,跑现场、写稿子、播报,一点不含糊。2011年,她参加第六届央视主持人大赛,那场子竞争狠啊,全国高手云集,她凭着即兴演讲拿了优秀奖,直接敲开央视大门。
进了央视,她没直接去热门栏目坐着念稿子,而是被分到《远方的家》做外景记者。这活儿可不轻松,四处奔波,风吹日晒,采访农村老百姓,拍那些偏远山村的真实样儿。 很多人觉得这是苦差事,她倒干得起劲,两年下来,积累了不少一线经验,也让她对基层生活多出几分了解。2018年,她转到《等着我》当寻人团团长,这节目情感牌打得准,她负责串联那些失散多年的家庭故事,帮着找人重逢。 观众看她主持,总觉得她不是在主持,而是在用心听那些故事,节目收视率稳稳的,她的名气也跟着起来了。2019年,她又去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,这次直接单场第一,评委席上董卿点评她,说她符合对文艺类主持的所有想象,有表达力、思辨力,还有那种让人动心的感受力。
这话一出,网上立马炸锅,全是“董卿接班人”的标签贴上来了。那时候谁都觉得,她前途无量,央视的晚会、春晚啥的,早晚有她一席之地。 可娱乐圈这地方,风水轮流转,转得快。李七月的事业正热着呢,2020年左右,她从《等着我》调到农业农村频道,主持《大地讲堂》。这频道定位专业,讲乡村振兴、三农政策,观众群窄,曝光度低。 外界一看,这不是明摆着降级吗?议论四起,有人猜她得罪了领导,被边缘化了;有人说她年纪轻轻就没竞争力,新人太多把她挤下去了。央视新人辈出,竞争白热化,她三十多岁,正好处在尴尬期,不年轻不资深,容易被忽略。
2024年底,她正式离开央视,这消息一放,网上各种版本的说法都有。离开央视九个月,到现在,她的近况慢慢浮出水面,没人再觉得她“销声匿迹”了。相反,她转战网络平台,干的活儿接地气得很,没签什么机构,也没急着开直播带货赚钱,而是扎进农村一线。 听说她跟着果农凌晨起来摘桃子,帮菜农推销滞销的青菜,用手机镜头拍农民翻土的细节、玉米地刚丰收的模样。这些内容发到短视频上,播放量蹭蹭往上窜,网友留言说她不是在卖货,而是在讲故事。 早些时候,她还加入公益组织,跑偏远地区给小孩建阅读角,送书送物资,顺带上堂故事课。这事儿听着简单,但她真刀真枪干了几个月,没半点作秀味儿。
四月份,她在社交平台发起“老物件故事征集”,让大家分享家里的旧东西背后的回忆,有人晒爷爷的钢笔,有人提妈妈的缝纫机,她一个个回复,还用自己的声音录音频分享。 当然,质疑也没少。有人说她这是自降身价,放着央视资源不用,跑去乡下折腾,浪费了名校背景和多年苦练。娱乐圈里,三十多岁的女主持人要不转型带货,要不就去综艺捞外快,她这路子太另类了。 大家总觉得成功就得是曝光高、收入多,她这九个月的低调,让人觉得她没本事了。可事实摆在那儿,她没塌房,没靠炒作维持热度,反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位置。
现在她还涉足一些综艺,比如《中国土特产大会》和《风物出圈记》,继续深耕农业主题,帮地方农产品出圈。央视那边凯耀配资,她虽然走了,但农业频道的痕迹还在,那些老观众还惦记她主持的节目。相比那些一离开就人间蒸发的同行,她这状态稳多了,没急功近利,也没丢了初心。
扬帆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